亲子教育的失败:就是教出“过于懂事”的孩子!

都说,有一个懂事的孩子,是每个父母最大的欣慰与骄傲。但如果孩子过于懂事,你们还会觉得这是个幸福的事? 朋友静文最近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中,起因就是源自女儿的“过于懂事”。 事情是上周和朋友的一次野餐,当时她

  都说,有一个懂事的孩子,是每个父母最大的欣慰与骄傲。但如果孩子过于懂事,你们还会觉得这是个幸福的事?

  朋友静文最近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中,起因就是源自女儿的“过于懂事”。

  事情是上周和朋友的一次野餐,当时她们一起坐在草地上谈笑风生,孩子们就在旁边玩耍。

  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后来不知怎的,小孩间闹起了矛盾,静文女儿与另个玩伴因为一个气球起了点争执。本来几个孩子轮流玩气球,可轮到静文女儿时,上一个小哥哥却不乐意了,吵嚷了起来。

  几个妈妈都过去调停,但没说上几句话,静文女儿就满脸通红又面带笑意地说:“妈妈,我不玩这个了,给哥哥玩吧。”

  一场小孩间的争端,最后以静文女儿的妥协而告终,妈妈们都不由分说地夸赞起来:“好懂事啊,你怎么教的女儿?”

  就是这样一句话,悄然在静文心里产生了忧虑的念头,让她晚上翻来覆去睡不著。

  女儿当时通红的脸色和不安的眼神,都让她莫名烦躁,她想不通哪一个环节出了错,让女儿变得如此懂事,又谨小慎微。

  以前总觉得女儿懂事是件好事,可现在懂事的却让她莫名地心疼与恐慌。

  和静文妈妈有差不多经历的,还有伊琍。她在一次互动中坦言,后悔对女儿小爱的管教太严格,以至于小爱过分“懂事”,特别听话,特别好管,可是她内心非常胆小。

  只要自己声音大一点,小爱立刻会认错:“妈妈我错了,我下次不敢了。”和朋友玩游戏时,宁愿委屈自己,却连自己的心里话都不敢表达。

  女儿的这些表现,让伊琍意识到,这个乖女儿已经习惯了屈服,压抑自己的感受,“懂事”到连“不”都不敢说了。所以,后面她也会设法地去提醒并矫正孩子的这种观念。

  其实管教孩子可以理解,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会行为差错,就要从小引导、订立规矩。

  但这个尺度与当时的情境,我们是否有掌握好?一旦管教过度,极有可能会养成小孩怯懦、过度察言观色的懂事又小心翼翼的性格,这样的结果也不是大家乐于所见。

  凡事要有度,忍耐需要度,懂事也需要度,过度的忍耐和懂事只是源于性格中的胆怯和讨好。

  恰如一句所说:“人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

  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包容,又如何能活得有个人特色与自由呢?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如果一个人太正常,而失去了他的野性,这很可悲。”这个说法,放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也同样合适。

  想像一下,一个才几岁大的孩子,就变得过份懂事乖巧,那真的会让人觉得不妥,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你无法不联想,究竟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小小年纪的孩子如此懂事的性格。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他们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源自父母,或模仿、或父母教导、或环境,都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有个情境:单亲妈妈的男友对女孩百般苛责捉弄,可是她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或失去陪伴,每次都会隐忍配合,苦痛都咬牙撑过。

  可想而知,这些笑容的背后,深藏的都是孩子难以言说的恐惧与不安。孩子在生活的磨练下,养成了懂事、讨好的性格。

  害怕被抛弃、渴望家人的爱,所以用懂事来讨好,祈盼外在的回应与维系家庭的对外平和的假象。

  一个“过于懂事”孩子的形塑过程,让人心酸又无奈。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就会察言观色,也不是天生就能过于懂事,这些都是家庭环境的一点点熏陶下养成的。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得开心且自由,那就试著多爱他们的同时,也多给他们一点自由成长和任性、讨论的空间。

  网路上有个话题叫:那些“过于懂事”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因为“过于懂事”的孩子,时常会因为自己做不到一些事,或者没达到父母、他人的要求而感到羞愧。这像是一种被训练出来的条件反射,常形成于幼年,且会跟随人一生,让人逃无可逃。

  记得一个女性朋友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她以前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下,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以父母为准,逐渐养成怯懦、讨好性格。导致长大后很难会表达自己,更学不会拒绝别人。

  谈恋爱时,因为羞于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男友一再忽略她的感受,将她当成一个随和又配合度好的乖女孩。

  后来进入职场,也因为自卑怯懦性格,一直得不到重视。这些“过于懂事”的烙印,深深地影响了她的生活与自我成长。

  我们很难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给到孩子很好的成长助力,这是所有家长都要认真考虑的事。

  有人说:“过于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被爱的不够。”所以,才会想要用乖巧、懂事去换取更多的爱和关注。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给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爱,在立规矩和引导成长的过程中,也能给他们不同阶段自由发展的空间。

  当然最重要的是,想和所有的孩子说:“你不用过于懂事,你只需要了解自己,表现自己,持续调整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尽情享受爱与个性化的美好,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已足够。”


本文地址:http://www.jiaoyutoutiao.com/education/728.html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创业须谨慎!编辑声明:教育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为作者百途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1074976040@qq.com

相关阅读
教育快报
7*24小时快讯
教育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