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堂 | 踏古观今探围场,入户听言悟实践

踏古观今探围场,入户听言悟实践 7月12日,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实践团队于 承德市围场县 开展调研活动。本次实践由学院学工办主任兼团委书记、本科生22级辅导员 王鑫 老师与本科生21级辅导员 刘阳 老师带队,旨在深

踏古观今探围场,入户听言悟实践

7月12日,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实践团队于承德市围场县开展调研活动。本次实践由学院学工办主任兼团委书记、本科生22级辅导员王鑫老师与本科生21级辅导员刘阳老师带队,旨在深入挖掘围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地感受当地的生态保护与产业链条,倾听基层百姓内心的声音。

实践成员们首站来到了围场县庙宫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全面感受了这份古老厚重的历史。庙宫独特的“庙前宫后”格局,据说源自康熙与河神结义传说,曾是帝王狩猎行宫。实地近距离观察让这段历史鲜活起来,给了成员们极大的触动与感叹,真正体会到了围场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后,实践成员们参观了入崖口有作碑。碑刻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记录历史事件、抒发皇帝个人情感并传递其治国理念。碑上刻有乾隆的御笔,既是书法艺术珍品,更是“金石补史”的珍贵资料,成员们伫立在碑旁,细细仰望和观看上面留下的历史痕迹。这次参观已成为实践成员们触摸历史脉络的生动课堂。

围场县博物馆展出了围场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文物,馆藏则有2000余件。各时期文物展现出不同特色:新石器时代多为石制用具,多为红山文化遗迹;春秋战国至秦汉有铜带钩、燕明刀币等,镇馆之宝秦权更是见证了度量衡的统一;唐代铜镜工艺精细,辽金器物体现了汉辽文化融合;清代展区则聚焦木兰围场历史,呈现“木兰秋狝”、72围分布及相关文物、多语言碑刻等。实践成员们在一件件文物中,触摸着围场从远古到清代的历史脉络,感受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

实践队员们驻足于一件件斑驳的文物前:目光追随展品,在契丹鎏金马鞍与满文诏书间往复穿行。当蒙元弯刀与汉地青花瓷并列陈展,当清代木兰秋狝图卷上各族骑手策马奔腾,八百平方公里的围场化作立体史册——他们用掌心温度唤醒层叠堆积的时光,在多民族文明交织的经纬里,触到了这片土地炽热的心跳。

塞罕坝生态馆总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全方位展现了塞罕坝的生态奇迹与发展之路。河北工业大学作为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单位,也为塞罕坝的生态保护与发展贡献着高校力量。

现今,围场依托生态发展绿色产业,涵盖旅游、新型能源、特色农业等领域,带动增收,馆内亦有“变废为宝”成果展示。实践成员们在展区中深切感受到塞罕坝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以及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活力。

下午,实践团队抵达今日实践的最后一站——围场县庙宫村。入户交流前,围场县副县长谭斌、河北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东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常萌分别寄语,为此次基层走访增加深意。

谭斌副县长回顾了校地近30年的帮扶历程,对我校的帮扶成效予以认可,同时细数帮扶过程中的乡村蜕变,突出强调了“结对子”的帮扶模式带来的共赢良效;王东辉副书记则叮嘱师生秉持奉献精神,深入民情,长效沟通,让实践走出形式主义,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常萌副书记则表达了对同学们将实践点打造成长期合作点的期待,鼓励同学们在深入探查民情中也要发挥专业特色从而探索出更有效、更独特的合作方式。

带着这份嘱托,实践成员们怀揣对乡村发展的热忱入户交流。大家围坐畅谈,从农产品种植到产业发展,从日常琐事到政策理解,既为村民提供了表达心声、解决问题的路径,也让青年学子更深入地了解到乡村脉络。这场心与心的对话,完美诠释了青年与基层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共赢。


从清晨庙宫的历史脉络,到古碑上镌刻的岁月印记;从博物馆承载的厚重记忆,到生态馆铺展的未来图景,再到与村民们的面对面交谈——这一路,我们触摸着乡村的根脉,也看见它生长的力量。而这份触摸与看见,正是我们实践的意义:让青年的脚步踏准乡村振兴的节拍,让点滴观察汇聚成理解土地的注脚,让今天的思考,成为明天扎根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jiaoyutoutiao.com/dongtai/5047.html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创业须谨慎!编辑声明:教育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为作者未知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1074976040@qq.com

相关阅读
教育快报
7*24小时快讯
教育图文排名